0%

操作系统

用户态 内核态

用户态 内核态

Linux探秘之用户态与内核态

6dd7be5598bfd5a51a42ff570813d614.png

内核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软件——控制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并提供上层应用程序运行的环境。用户态即上层应用程序的活动空间,应用程序的执行必须依托于内核提供的资源,包括CPU资源、存储资源、I/O资源等。为了使上层应用能够访问到这些资源,内核必须为上层应用提供访问的接口:即系统调用。

因为操作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访问资源的操作过多,必然会消耗过多的资源,而且如果不对这些操作加以区分,很可能造成资源访问的冲突。所以,为了减少有限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冲突,Unix/Linux的设计哲学之一就是:对不同的操作赋予不同的执行等级,就是所谓特权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与系统相关的一些特别关键的操作必须由最高特权的程序来完成。Intel的X86架构的CPU提供了0到3四个特权级,数字越小,特权越高,Linux操作系统中主要采用了0和3两个特权级,分别对应的就是内核态和用户态。运行于用户态的进程可以执行的操作和访问的资源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运行在内核态的进程则可以执行任何操作并且在资源的使用上没有限制。很多程序开始时运行于用户态,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些操作需要在内核权限下才能执行,这就涉及到一个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过程。比如C函数库中的内存分配函数malloc(),它具体是使用sbrk()系统调用来分配内存,当malloc调用sbrk()的时候就涉及一次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类似的函数还有printf(),调用的是wirte()系统调用来输出字符串,等等。

中断 异常 系统调用

中断 异常 系统调用

  • 系统调用 (system call)(软中断)
    应用程序 主动 向操作系统发出的服务器请求
  • 异常 (exception)
    非法指令或其他原因导致当前 指令执行失败
    如: 内存出错后的处理请求
  • 中断(hardware interrupt)
    来自硬件设备的处理请求

从触发方式上看,可以认为存在前述3种不同的类型,但是从最终实际完成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操作上来说,涉及的关键步骤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都相当于执行了一个中断响应的过程,因为系统调用实际上最终是中断机制实现的,而异常和中断的处理机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涉及到由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步骤主要包括:

  1. 从当前进程的描述符中提取其内核栈的ss0及esp0信息。
  2. 使用ss0和esp0指向的内核栈将当前进程的cs,eip,eflags,ss,esp信息保存起来,这个过程也完成了由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过程,同时保存了被暂停执行的程序的下一条指令。
  3. 将先前由中断向量检索得到的中断处理程序的cs,eip信息装入相应的寄存器,开始执行中断处理程序,这时就转到了内核态的程序执行了。

异步io

异步IO

线程状态流转